中國研究月球建基地

中國更宏偉的空間探索計劃正浮出水面!中國繼建成首座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實現月球軟著陸、月面就位及巡視探測(嫦娥三號)後,正朝在月球上建立基地邁進。

據報道,中國航天界對載人月球基地已經展開詳細、周密的研究,涉及基地選址、結構與構建、能源、運營甚至法律等問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指出,月球基地工程將進一步帶動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是重要的戰略方向,應當予以認真研究和積極關注。

出版《載人月球基地工程》專著

詳細論述中國未來月球計劃的《載人月球基地工程》一書日前面世。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航天專家向香港《文匯報》說,“這是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載人月球基地專著,由專業人士寫作,權威專家作序,說明航天界對月球基地的關注、跟蹤已非常緊密,研究已非常詳細。”

專著出版的背後,是航天部門低調進行的大量工作。“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張玉花日前表示,除載人登月的技術之外,還在做月球基地的工作,“月球基地是人類以後拓展能源、拓展生存空間的構想。”

載人月球基地工程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戰略研究工作之一。

參與撰寫該書的周建平指出,月球及以遠的載人空間探索活動是當前國際航天領域正在積極推進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不能再次落後於人

曾在“嫦娥一號”任務中擔任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的葉培建院士則指出,儘管當前人類對月球的認識還很有限,月球資源是否可以利用還有爭論,但是所謂“先到者先受益、先開發先利用”,未來月球一旦成為戰略重點和資源爭奪的熱點。

他表示:“在新時期面向`太空地理搜索’的浪潮,不能再次落後於人。儘早開展載人登月活動,建立有人/無人月球基地,研究用於探索、開發月球的相關技術是十分必要的。”

選址考慮4要素
月球基地分階段擴大

進入21世紀後,新一輪月球探測高潮興起,但是月球基地建設實施難度超過了現有的航天技術水平,一蹴而就實現大規模月球基地的建設是不可能的。因此,許多國家提出分階段逐步擴大月球基地規模的規劃。

在初期,可能是建設無人月球基地,或者是短期有人值守、長期自主運行的月球基地,並盡可能採用模塊化設計,逐步向中級月球基地和高級月球基地發展。

月球基地建設非常複雜且工程量大,太空人和機器人協同工作至關重要。此外,選址是建立月球基地最先考慮的問題之一,直接影響月球基地工程的任務目標、科學目標和工程目標的設定。

中國科學家們提出,月球基地的選址需優先考慮四要素,即戰略意義、科學目標、工程能力約束和資源利用。月球極區、赤道區域、正面或者背面區域是月球典型區域,建立月球基地各有利弊。

建月球基地成本高
仍處一般性探討階段

月球基地,是指人類在月球上建立的生活與工作區域。

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主要有以下目的:更好地開展天文觀測等科學活動;在月球上建立空間發電站供地球使用;開發月球各種礦物資源;為人類向更遠的目標探索提供一個落腳點;為飛向更遠的行星的飛船提供建造材料甚至提供推進劑;為更遠的將來人類向月球移民打前站。

向月球發射一艘宇宙飛船,代價已經十分高昂,建造月球基地將花費更大的成本。因此,到目前為止,月球基地還處在一般性探討階段。

(北京9日綜合電)中國建成天宮一號太空站,實現月球軟著陸、月面就位及嫦娥三號探測器進行巡視探測后,更宏偉的空間探索計劃正浮出水面,日前出版的一本新書揭露了中國打算先在月球建立基地,接著再登陸火星。

香港《文匯報》週一報導,詳細論述中國月球計劃的《載人月球基地工程》一書日前面世。這本著作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星際探測研究室撰寫,並由著名航天專家周建平、葉培建作序。

分步探索火星

專著出版的背后,是航天部門低調進行的大量工作。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張玉花日前表示,除載人登月的技術之外,還在做月球基地的工作,“月球基地是人類以后拓展能源、拓展生存空間的構想。”

載人月球基地工程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戰略研究工作之一。周建平指出,月球及以遠的載人空間探索活動是當前國際航天領域正在積極推進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火星是人類可預見、最富有吸引力的載人探索目的地,可以通過“月球優先”方案和“小行星優先”方案來分步實施對火星的探索。

其中“月球優先”方案是將月球作為近地軌道以遠載人探索的首個目的地,通過實施載人登月及月球基地工程,掌握人類在行星表面自給自足生活和工作的技術,驗證未來載人登陸火星的必需能力。

新證據支持月球源於行星撞地球

美國《科學》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說:月球是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與地球相撞后形成的。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完全確定月球如何形成,但他們提出了一種得到多數人認可的大碰撞假說,即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叫做“忒伊亞”的行星撞擊地球,大量碎片在地球軌道上聚集形成了月球。

來自德國哥廷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說,太陽系內各個行星都由獨特的同位素組成,因此證實大碰撞假說的最佳方法就是比較地球與月球的氧、鈦和硅等元素的同位素比率。

眾人于是採用一種非常靈敏的先進分析技術,分析了由美國航天局提供、“阿波羅”飛船帶回的月岩。結果顯示,月岩的氧17與氧16的同位素比率,確實與地球岩石存在差異。

研究第一作者、哥廷根大學的丹尼爾·赫瓦茨在一份聲明中說:“差異很小,難以察覺,但的確存在。我們現在有理由相信大碰撞發生了。”

赫瓦茨則認為,月球的成分可能一半來自“忒伊亞”,一半來自地球。但他也表示這一觀點尚需得到更多證據證實。

專家:研發重型火箭保證基地升空

載人登月、載人月球基地,是備受國人關注的航天計劃,但其實施起來難度極大。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航天專家向《文匯報》表示,中國若想實施這些計劃,首先要攻克重型運載火箭這一難關,“這需要非常大的資金支持。”

這位專家指出,前蘇聯率先發射探月衛星、實現無人月球探測后,未能進行載人登月,其重要原因就是在重型運載火箭研發上屢次失敗。

美國雖通過發射土星五號重型火箭運載阿波羅太空船實現載人登月,但土星五號技術已無法滿足現在航天任務的需要。可以說,重型運載火箭是當前中國、美國都在努力攻關的項目。

專家表示,月球基地工程必將耗費巨大的資金。中美俄等多個國家,都將載人月球基地視為未來重要的航天計劃。

中美是最強有力的競爭者,既有資金支持,也有技術力量;俄羅斯雖然技術能力很強,但經濟不復當年勇;至于歐洲、日本則有一些獨到的技術,但無法獨當一面。

他說,月球基地耗費的巨額資金,也許是單一國家難以承受的。最好的方法是採取國際合作的方式,讓各國在技術上各顯其能,也同時分擔資金壓力。中國自身則需掌握核心技術,有自己的“絕活兒”,這樣才不會讓別人過河拆橋。

月球基地難造分階段執行

許多國家試圖把人送往月球定居,但月球基地建設難度超過現有的技術水平,一蹴而就實現大規模月球基地的建設是不可能的。因此,許多國家提出分階段逐步擴大月球基地規模的規劃。

在初期,可能是建設無人月球基地,或者是短期有人值守、長期自主運行的月球基地,並盡可能採用模塊化設計,逐步向中級月球基地和高級月球基地發展。

在結構形式方面,初級月球基地大多採用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剛性艙組裝式結構或柔性結構,高級階段則在月球就地取材造基地。

月球基地建設非常複雜且工程量大,太空人和機器人協同工作至關重要。在月球基地發展規劃中包括了大量的機器人任務,主要用于科學目標探測,為載人任務做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嫦娥三號任務中的玉兔月球車,就是月球機器人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