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獨中打響首炮 萬濃新村一夜成名

萬濃新村只是個平凡的新村,卻有著不平凡的歷史,因為在1973年發起的獨中復興運動中,該村成為全國義賣會首站,還籌得逾7000令吉,打響首炮…

馬來西亞《1961年教育法令》的實施,華文中學面對改制風暴。

當時,在有關當局採取軟硬兼施策略下,78所華文中學接受改制,成為國民型中學,以英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到了70年代再改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

不接受改制的中學,則成為獨立中學,保持以華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經歷這場風暴后,華文獨中的辦學陷入低潮。

由于完全沒有政府的津貼,這些獨中陷入經費短缺的困境,學生人數驟減,其生存與發展面臨重大危機。

華人社會為了挽救民族母語教育,在70年代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獨中復興運動。這場運動的火焰首先在霹靂州點燃,而后獲得全國各地熱烈響應。

成為全國首站義賣會的萬濃新村自然會受到矚目,當年,推動霹州獨中復興運動居功至偉的沈亭校長(培南獨中)也在這裡上演’跌落溝渠,斷了肋骨”事件,成為各報頭條。

即使到了今時今日,萬濃村民仍津津樂道,細說當年村民如何不遺余力的為華教出錢出力。

村民搓麻將度日

這裡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熱水湖,政府也曾一度美化,但后期因疏于照顧而荒廢;如今,這個地方已雜草叢生,成為癮君子追龍的天堂。

在大熱天,萬濃人喜歡到附近的烏魯肯納斯瀑布嬉水,消暑解熱。

當地村民平日的消遣就是在一些馬來茶室閒談,或是在萬濃華校校友會打麻將,悠閒過日。在吃方面,萬濃新村毫無特色,從前這裡有一間華橋茶室,當時的炒麵、包點及經濟飯頗受歡迎,后期因為東主年紀偏大,只售茶水,加上只在下午4點開門,6點打烊,食客漸行漸遠。

六七十年代最興旺

萬濃新村離開江沙約30公里遠,只從江沙前往實兆遠,必會經過這個新村小鎮。

像許多新村一樣,萬濃新村的居民一直減少,如今只剩約130戶人家(300多人),年輕一輩都已往外發展,新村也被喚為“老人村”。

雖然這裡馬來人居多,但是華裔跟友族同胞和睦共處,治安頗安寧。

目前,這裡只剩兩間華人茶室,兩間摩哆店及約7間雜貨店,村民主要以割膠和種植為生。

這裡沒有銀行,只有一間廣西會館、校友會及互助會,屬于典型的小村鎮。

華裔主要是廣西籍貫居多,在我國獨立以前,萬濃新村就興建了村內第一,也是建村以來唯一的會館“廣西會館”,創辦人是當地已故聞人張明。

萬濃華小雖今日全校只有26名學生,其中9人非華裔,但是學校的設備完善,禮堂和電腦班不缺。

這裡在60至70年代最興旺,當時,除了伐木業蓬勃發展,政府亦分發土地讓居民種木薯和香蕉,即使外地人,也前來這裡尋找就業機會;如今,反而是村民到外頭找尋就業機會。

純樸村鎮出人才

萬濃新村雖然樸素平凡,但卻孕育出不少人才,包括飛機師(新航)關德興等。

此外,這裡也出產了一位拿督──葉義和,他是承包商,不過,甚少在萬濃活動。

若談起萬濃新村最具代表性人物,非已故張明莫屬,相信他認第二,就無人敢認第一。

張明曾經是萬濃新村馬華領袖,也是萬濃華小的前董事長、當地廣西會館創辦人,當地不少村民都受過他的恩惠。

其兒子張焱南是江沙人人百科藥房醫生,讀醫后,在江沙和萬濃老家開診所,后來無暇兼顧,結束萬濃的診所。

他們說村中情

★梁漢坤(萬濃廣西會館文書)

萬濃比國內許多地方更早有廣西會館,這是先賢的才干,也是村人的驕傲。

★楊式炳(萬濃華小校友會前主席)

沈亭在這裡跌落溝渠,斷了肋骨,大家仍歷歷在目,獨中復興運動讓萬濃這個小村一度出名。

★張鴻強(萬濃華小校友會總務 )

今日的萬濃跟昔日比較,確實沒落了許多許多,如今這裡已變成老人村。

★賴秋風(互助會總務)

在60至70年代,萬濃的村民主要是種木薯和香蕉居多。
1.jpg
2.jpg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