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浩劫

天崩地裂江翻海倒

文:楊劍

《2012》這部最新的災難電影以雷霆萬鈞之勢推出﹐而在預告片中看到人類苦心經營的文明完全滅頂﹐天崩地裂﹑江翻海倒的駭人畫面﹐的確非常震撼﹗特別是近幾年來環視全球看到天災頻頻出現﹐印度洋海嘯﹐中國的四川地震﹐菲律賓的大水災等等﹐災難電影更會給我們切身的恐怖感覺﹐因此也自然成為坊間影迷們的熱門話題。

其實災難片(disaster film)是一種關于各種災難的電影類型﹐為了容易辨別﹐基本上以人為及天災的兩大類型﹐前類如空難﹑船難﹑火災等為母體﹐到近年科幻片與怪獸片揉合如外星人入侵或怪物突變的電影也可以容納在內﹐而后類卻是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或隕石撞擊地球﹐還有由于全球暖化﹐關于氣候變遷的議題﹐而這個系列和大家談的是天災片的名作。

典型的災難電影共有的特色是故事枝節紊亂﹐人物眾多﹐而且人物的關係錯綜複雜﹐但結局必是重要角色企圖勇于去扭轉情勢,逃脫或者是對抗災難﹐以前這類電影還找大牌的演員主演為號召力﹐但隨著電影拍攝的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那些逼真的災難場面才是觀眾視覺的焦點﹐電影公司便懂得轉舵﹐不再以知名紅星為招徠觀眾手段。

災難片的全盛期是70年代﹐70年上映的《國際機場》(Airport)賣座后成為這類電影的里程碑 ﹐緊接著72年的《海神號歷險記》(The Poseidon Adventure)、74年的《大地震》(Earthquake)和《火燒摩天樓》(The Towering Inferno)連續不斷的取得驕人的票房紀錄。

但任何電影類型一賣座﹐便會出現一窩蜂搶拍現象﹐然后就會一大堆濫竽充數的片子充斥市場﹐引起觀眾反感而裹足不前而漸漸沒落﹐故此到了80年代﹐災難片幾乎銷聲匿跡﹐要等到90年代﹐在電腦拍攝特技上的突破﹐電影公司才又打災難片的主意。

但至今為止﹐有關天災的例子也不算太多﹐平均兩三年才有一部﹐但因為災難場面都能以假亂真﹐所以給大家的印象深刻。

不過災難片雖是美國的強項﹐但日本偶有佳作﹐他們最出名的是《日本沉沒》﹐而近年崛起的韓國影業最近拍了他們的首部天災片《海雲台》﹐在國內創下了驚人的票房紀錄﹐去年中國也拍了部海嘯題材的《超強颱風》﹐但因為特技技術不如人﹐叫人不忍目睹。

70 年代災難片全盛期的幾部代表作如《國際機場》(Airport)﹑ 《海神號歷險記》(The Poseidon Adventure)﹑《大地震》(Earthquake)和《火燒摩天樓》(The Towering Inferno)中,只有74年的《大地震》是屬于天災片,如果要以故事情節或氣氛的營造的角度來比較,《大地震》比其他片子弱,但對于資深的影迷來說,它卻是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部,這“深刻”印象來自當時剛好電影音響技術上的發展上有了一個大突破,而麥羅遜 (Mark Robson)導演的這部作品當年就是引用了這新發明作而奏捷。

這種新發明的電影科技是改良了的超感身歷綜藝體音響系統,這種系統使觀眾在視覺之外,還產生一種身受大地震的感覺,而要上映此片時的戲院必須特別裝置這新的音響系統,在本地也沒例外,所以銀幕上的劇情一到地震發生時,坐在銀幕下的觀眾也能感染到那天轉地搖的刺激,對那個年代的影迷來說,那是個畢生難忘的觀賞電影經驗。

有了這個“武器”為號召,《大地震》當然能夠成功的吸引觀眾,但電影本身則平凡得很,故事公式化,雖有著災難片共有的故事枝節紊亂,人物眾多而關係錯綜複雜特色,但在描寫人物上太膚淺和表面化,而且影片中的洛杉磯大地震的場面看得出是虛假的模型,使影片的真實感打了折扣。

然而,災難發生后救人的場面欠缺驚險,就是戲肉的大廈裡面救人落地一場顯得不甚緊湊,未能做成扣人心弦的效果,幸好最后一場救人上較高的地面來避免洪水的淹沒,拍來尚有一些衝擊性,還有房屋的搖擺,地質測量學家被傾瀉的壓死,水壩管理員被淹死等情節,還能表現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

由于那個時代的災難片,需要有知名紅星作號召,《大地震》也找來了六七十年代的超級巨星如已故的查爾登希士頓(Charlton Heston) ,美艷女星阿娃嘉娜(Ava Gardner),性格演員佐治堅尼地(George Kennedy)及那時最吃香的黑人演員手李察朗特利(Richard Roundtree)等聯手演出,不過在災難類型電影裡面,任何演員的精湛演技都無用武之地,因為觀眾要看的是災難發生的慘烈鏡頭,而不理會明星的七情上面。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編劇乃是經典片《教父》的原著和編劇馬裡奧普索(Mario Puzo) ,本片是他的失敗作。

《大地震》票房得勝后,本來打算開拍續集,把原集中經歷了地震浩劫的僥倖生存人物,轉到舊金山生活,誰知又碰上另一地震,原本打算在77年推出,但那時災難片已走下坡,所以才取消計劃。
1.jpg

災難片在近十多年來以電腦科技拍攝,而比70年代的製作來得逼真和駭人,而令影迷們看得目瞪口呆,96年的《龍捲風》(Twister) 是最佳明證。

龍捲風常在美國出現,亞洲國家比較少見,住在馬來西亞,我們對龍捲風的災難只從電視或新聞的報導上得知而已,而這部電影卻能讓我們一睹它的超強破壞力和肆虐的威力,得到多一點的氣象知識,在看戲娛樂之余還能得到一點學術上的收穫,所以隔了十多年仍印象深刻。

以執導轟動全球的賣座驚險片《生死時速》(Speed)而成名的尊狄邦(Jon De Bont)的這部災難片中,那神出鬼沒的龍捲風捲起千堆雪般,讓你的傢具與家人一去不回頭的特效畫面,可以說是真正驚心動魄,在當年讓不少觀眾都看傻眼。

《龍捲風》的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中部俄克拉何馬州,暴風雨來臨后,一股破壞力極強的龍捲風正在醞釀形成而隨時會吹襲該州,最后破壞力驚人的龍捲風終于出現,以時速300哩正面吹襲,造成驚人傷害,而主角率眾全心研究龍捲風,那兒出現龍捲風就往那裡沖,為了搜集有關龍捲風數據,改善警告系統,決定駕車近距離接觸和追蹤龍捲風,並將電子感應器擺放在龍捲風的風眼裡當實驗,過程艱險。

影片表達出天災的力量雖然可怕,但人類一定要像電影中與“龍”共舞的追風族男女主角一樣,有不懼向大自然挑戰的勇氣。

影片的真正賣點就是在銀幕上令觀眾被深深吸引的龍捲風驚人破壞力,能輕易的把牛﹑屋子﹑甚至是重型運油大貨車﹑巨型拖拉機也捲上天,然后在那強風橫掃,天地變色的當兒,呈現牛隻在空中旋轉,天降屋子,天降大貨車和拖拉機的神奇驚人場面,緊張的叫你高聲驚喊﹗

不過當銀幕上的龍捲風出現,而主角帶著他的手下往那邊沖的時候,觀眾其實抱著的是有點幸災樂禍的心態,就是要看這次的殺傷力有多強,又有什么奇景可以看,而不會理會其他,《龍捲風》在吸引觀眾的程序上經過精密細算的,什么時候叫你心跳加速,什么時候叫你喘口氣,有如坐過山車一般﹗

90年代的災難片已毋需要明星效應,而單靠先進的電腦特技拍攝手法就能穩拿人心,《龍捲風》(Twister)中的男女主角比爾帕克斯頓(Bill Paxton)和海倫杭特(Helen Hunt)都屬二三線演員,但沒有影響到取得驚人過億美金的票房收入。
1.jpg

97年的兩部災難片《活火熔城》 (Volcano) 和《天崩地裂》(Dante’s Peak)以火山爆發題材打對台,98年就輪到兩部隕石彗星題材的災難片《絕世天劫》(Armageddon)和《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分高低。

兩片的故事內容也十分相似,但卻充滿了戲劇色彩,分別的是在描繪重點上,一部偏重于個別的英雄事跡,而另一部卻注重在群體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結果前部成為當年美國最賣座的片子,后部也有超億的票房進賬,也算是兩全其美了。

《絕世天劫》是98年暑假黃金檔期的重頭戲,導演是近3年拍了《變形金剛》系列瘋狂賣座而大紅大紫的麥克貝(Michael Bay),故事描述根據美國太空總署調查,一顆有德洲大小的隕石正向地球飛來,並會在18天后到達而將地球撞擊成粉碎,而唯一的辦法就是讓飛船在隕石上著陸,並由專業人員在隕石上鑽一個深洞放入核彈,引爆而改變它的軌道。

結果負上這個救地球的重任落在由哈里(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飾演)領導的一支最佳的海上石油鑽探工人團,他們到太空總署嚴格訓練后,再由太空人帶著他們乘穿梭機獨立號及自由號走上小行星表面,放置核彈將之炸成兩塊,使全人類逃過一劫,而哈里也在成功的行動中不幸喪命。

這個故事情節其實相當兒戲,海上石油鑽探工人們竟然能在接受一個禮拜的訓練就能上天空已是天方夜譚,但電影吸引人的地方是隕石在飛過其他國家時所帶來的災害場面,麥克貝的影片只會一味的以特技火爆場面嚇唬人,就好像今年的新作《變形金剛2》一樣,雖然內容空洞被影評界罵得狗血淋頭,但觀眾卻是熱烈捧場,《絕世天劫》亦是同樣遭遇。

相反的,女導演咪咪麗達(Mimi Leder)執導的《彗星撞地球》則比較寫實,體現了在現實中,災難並不是少數人所能應對而它需要所有人團結一心才能避過難關。

影片描述人類科學家發現隕石將在一年內撞擊地球,政府首先派遣飛船登陸彗星,試圖用核彈將其搗毀,但卻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同時,人們也積極的建造了地下避難所,提防災難真的不能避免后,起碼能讓少數人類活下來而火種得以延續,影片感人處是流露出人性光輝的一面,設計在避難所名額有限的情況下,所有人都卸下了平日的自私,將生存的機會讓給別人。

最后彗星終于撞向地球,引發山崩地裂,毀滅程度,遠遠超乎人們想像,而劫后余生而四周滿目瘡痍的環境下,生存者將繼續勇敢的生活下去,影片將各色人等在災難面前的表現,都做了細緻刻畫,雖然也不乏世界滅亡的駭人場面,但算是部較有深度的災難片,而當年這部影片中摩根費曼(Morgan Freeman)飾演的第一位美國黑人總統在今天已預言成真﹗
1.jpg

97 和98雖連續兩年的出現同樣題材的災難片打對台,但這個趨勢卻無法延續,無法讓災難片成為主流,主要原因是近年的災難片都屬大製作,動不動就要秏資億元以上,而這類電影必須要靠特技場面取勝,那種山崩海裂﹑樓塌屋倒要受劇情發展才能引進,不像一些動作或超級英雄影片類型,可以在槍火熾烈或飛天遁地的情節上那么容易派上用場,于是寧願把資源用在劇情故事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和較多機會顯耀驚人電腦特技拍攝的製作上。

而災難片在21世紀再次揚眉吐氣是04年,德國籍的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執導的《明日之后》( 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出現而又全球轟動。

《明日之后》的震撼人心,是因為它的災難起發點,是近十年來科學家一直不斷提醒世人的氣候變化危機,氣候因溫室效應而導致變暖,這種現象持續的話,便會出現氣溫驟降,地球就會陷入第二次冰河期,而各種天災就會接踵而至,人類便會面對一場浩劫,而這部電影就是描繪這一天的來臨﹗

這樣的一個題材,導演便可以集各種天災場面于一身,電影中出現了美國洛杉磯被龍捲風襲擊﹑印度新德里被狂雪覆蓋,日本東京受到冰雹重創,而紐約在一天之內從炎熱急速降為酷寒,海水輪船衝入城中,全城被冰雪所蓋,實在驚心動魄﹗

影片有著災難片的公式,也不忘親情倫理的描寫,由于故事地點主要是在紐約,在影片推出的3年前,當地市民經歷了911事件悲劇,導致人心脆弱,而銀幕上出現的天災悲劇,也更讓他們看時那份恐懼感特別強烈。

不過《明日之后》與之前災難電影的最大不同,是它採取了一個確實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而片中所出現的天災,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可以控制的,因為它是人類工業文明的副產物,只是一般人對這種氣候變化的科學家預言和警告掉以輕心,從來沒有想過需要未雨綢繆而已,所以影片的情節雖純屬虛構,但同時也不儘是空穴來風,這是此片值得玩味之處。

羅蘭艾默瑞奇在《明日之后》過后到去年才拍了一部《史前一萬年》(10,000 BC),但以慘敗收場,今年再拿出呈現世界災難駭人奇景以求翻身﹗
1.jpg

以 2億美金成本打造的《2012》排山倒海而來,講的是世界末日,影片的靈感來自古代瑪雅人的世界末日預言,根據瑪雅曆法預言,地球在每一紀結束之時,均會發生全球性的大災難,而下一個災難大概在2012年12月21日到23日左右,而正式踏入末日之路之前,會有全球各地不斷發生大型的自然災害預兆,而近幾年地震﹑海嘯﹑颱風﹑水災在世界各地連續發生,似乎和這個預言的現象符合,于是更叫人感到不寒而慄,而到戲院捧場正好像是去提前體驗世界末日的來臨﹗

其實單是預告片中的世界各大著名景點因天災而被徹底破壞和毀滅,就已經觸目驚心,里約熱內盧的肅穆基督雕塑粉碎脫落,美國的白宮因洪水而被國家航空母艦壓垮,喜馬拉雅山海嘯淹沒了等“壯觀”場面﹗天運降臨,碾過人類,3年后世界是否真的會落得這種悲慘下場﹖沒有人能肯定,但也沒有人敢否定﹗

美國電影能夠雄霸全球,除了雄厚資金﹑高科技手段和發行網絡外,其實最根本的則屬創意,過去的災難片票房的成功,就是他們能把握一個主題而加以發揮,將現實中的災難,提早已在銀幕上預演,然后再加入精密計算的商業元素,有動人故事,又有鬼斧神工特技營造出來的逼真場面,給觀眾視覺上百份之百的高度刺激,所以天下無敵。

災難片其實有傳播意識形態之目的,更具有推廣居安思危觀念,和傳播救災基本常識的作用,日本災難片更處處顯出他們國家人民的危機意識,以及預測技術和預警機制和制度,多多少少有警惕人民除了要居安思危,也要準備接受災難的后遺症的功能,而這類電影也常表現出人類在浩劫之后,不完全絕望而聯手度過難關,表達出人性的光輝與人類的智慧在極端環境下的完美,帶來了從毀滅與重生中尋找啟示的教化和警惕的作用。

所以放心好了,《2012》后災難片還會存在,只是貴精不貴多,因為要拍得真正吸引人的也不容易,今天的觀眾眼睛是雪亮的,粗製濫造的爛片出現,不能在大銀幕上展現那震撼人心的效果,大家會寧願選擇在家裡看光碟﹗
1.jpg

拜6去睇。。。 [s: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