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無關孫中山 3校合併衍生三民華小

1.JPG
1953年創立的公立中正義務夜學校舍,是國內極少數的義務夜學學校。

“興民族兮、樹民權兮,與民生”;霹州安順三民華小一校和二校,共用一校地,很多人以為“三民”來源,是由孫中山所提出的政治綱領,即三民主義。

其實,三民華小是取自3間學校,即華僑、培華及安順女校之合併而得名;顯見學校合併之事,古已有之。

雖然三民華小的校名起源,非關孫中山所提的“三民主義”,但該校校歌卻有提及三民主義字眼。

“三民主義”是《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內容,包含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三民華小是在1929年2月12日創校,后來因學生人數暴增至3000余人,才分成一校及二校。目前,一校有約500名學生,二校約有900名學生。

值得一提是,該校于1953年創立的公立中正義務夜學校舍,是國內極少數的義務夜學學校之一。

當年創校時,由陳正開出任首任董事長,聘請蔡鶴影為校務委員會主席,在三校原址分別上課,計有學生300余人。

淪陷期間,校舍曾淪為日本蝗軍軍營,校內的圖書儀器、大批銅樂等設備及卷宗,蕩然無存。

馬來亞光復后,大劫初定,師資缺乏、校舍破損,甚至尚有部分難民滯留。

校內一切設備重新購置,熱心先賢紛紛捐購辦公室桌椅、捐獻興建有蓋籃球場等設備,才一步一腳印,朝向發展之路邁進。

一二校合併節省資源

三民華小一校董事長拿督蔡金徠說,該校董家協與姐妹校(二校)董家協領袖,保持良好合作與諒解關係,相信一旦時機成熟,必可攜手推動合併事務。”

他說,合併主要好處,是讓2校行政統一,以及節省社會資源。

他說,國內2校共處同一校地的情況不多,能合併的例子更是罕見,這是非常巨大挑戰,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及難度。

他堅信,若教育界領袖抱持宏觀視野,看待合併事宜,必定能產生強烈共識,逐一克服技術問題,為華教發展書一筆丹青。

他強調,歷史不斷演進,每個時代有不同條件及需求,興辦華教者固然必須堅守原則,但某些事則可變通,最主要朝向最終目標,是讓華教發揚光大。

他說,華教是民族事業,必須獲華社認同,才能凝聚群眾力量,推動改革與發展巨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