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經營法控制成本 鵪鶉養殖難中求存

1.jpg
鵪鶉的飼養密度相當高,可分隔成一格格,再分三層飼養。

行業:鵪鶉養殖業
受訪者:鍾譚賜
地點:依約

一提起鵪鶉蛋或鵪鶉,大家就會想起小巧可愛,又帶棕褐色斑點的圓形小蛋,不管是鵪鶉蛋或鵪鶉肉,都被一些人視為滋補品。

鮮少人知道在雪隆一帶,迄今還有一些鵪鶉養殖場,大部分都屬于中小型養殖場,因受運作成本限制,大部分採用傳統及依賴人工運作的方式經營。

從事鵪鶉養殖業已有30余年的鍾譚賜重申,鵪鶉因面對本地市場有限的因素,以致這行業的發展受到很大局限。

鍾譚賜所經營的鵪鶉養殖場設在瓜雪依約區,也是屬于“一條龍”式的鵪鶉養殖場,從鵪鶉蛋的孵化,到鵪鶉肉和鵪鶉蛋供應都一手包辦。

鍾譚賜說,大馬從事鵪鶉養殖業的人並不多,尤其在雪州,鵪鶉養殖業更少,特別是像他們以“一條龍”經營方式的農場更少之又少。

“在雪州,像這樣經營方式的鵪鶉養殖場應該只有我們這一家,其他大部分位于南馬一帶。”

80年代曾掀熱潮

他說,據瞭解,80年代左右,獸醫局曾大力宣傳和鼓勵有興趣者投入鵪鶉養殖業,當時曾掀起一股熱潮,也有不少友族投入這行業。

他指出,當時同業們也面對不少問題,尤其市場供應、銷售量及飼養成本等,造成一些養殖農場相續結業或頂讓給人。

他說,鵪鶉養殖場主要供應鵪鶉肉和鵪鶉蛋,但市場相當有限,只是供應給國內市場,沒出口外國。

他指出,鵪鶉蛋主要通過批發商供應給超市、霸市及蛋商等,至于鵪鶉肉則供應給海味店或野味店。

飼養品種英法和本地

鍾譚賜說,他們所飼養的鵪鶉鳥品種主要分成法國、英國和本地品種。

他說,在其農場內,以法國品種的鵪鶉為主,但也有飼養一部分本地和英國品種的鵪鶉鳥。

他指出,他們是通過獸醫局引入法國和英國品種的鵪鶉鳥蛋,再由業者進行孵蛋和培育。

“法國品種的鵪鶉鳥體型較大,都是作為鵪鶉肉或產蛋用途,羽毛白色的英國品種的鵪鶉鳥則作為觀賞鳥用途。”

他說,其農場飼養的鵪鶉鳥,主要分為肉鳥和產蛋用途,通過批發商收購,他們本身也有批發給超市。

入行一知半解邊做邊學

鍾譚賜說,當初也是因為朋友介紹,才踏入鵪鶉鳥養殖行業。

對于30多年所走過的路,他說,要經營鵪鶉養殖業並不容易,它工作多且複雜,要長時間打理,利潤也不高。

他指出,當初加入這行業時真是一知半解,得邊做邊學。

他說,當時從事這行業的人不多,很難從同業中獲得飼養鵪鶉鳥的資料,唯有從書籍中尋找資料。

曾研究無鉛鵪鶉皮蛋

他指出,他們曾研究出鵪鶉蛋加工成為無鉛鵪鶉皮蛋,后來因缺乏人手,如今只是以供應鵪鶉肉和鵪鶉蛋為主。

“雖然有些資料可從書籍中找到,但有些突發事件必須靠經驗去處理,我們一路走來也曾面對一些問題,我們是從中吸取經驗。”

他說,他們當初是在安邦一帶設立鵪鶉養殖農場,后來因為地方發展,他們在19年前搬到依約現有地點。

他指出,他如今和太太共同打理農場,有一對子女,子女另有本身事業。

“孩子也可能對這一行沒多大興趣,如果他們以后不要接手,我們最多到時結業,或頂讓給他人。”

工作複雜難聘工人

鍾譚賜說,鵪鶉養殖場如今最大問題是工人難請,他們唯有聘請外勞,解決人手不足問題。

他說,他們這行是工多及又複雜的工作,很多人會嫌棄在又臭又骯髒的環境中工作,以致他們很難請到本地人。

他指出,他們如今是採用半機械化,因受成本限制,他們無法全面機械化,大部分工作仍需依賴人工處理。

“我們目前共聘請10位外勞,仍無法全面應付日常工作。”

採機械孵蛋自動翻動

鍾譚賜說,鵪鶉蛋需要15天孵化,他們已採用機械化方式進行孵蛋工作。

他說,他們把鵪鶉蛋放在孵蛋室中,讓孵蛋室的溫度保持一定的熱度,確保鵪鶉蛋順利孵化。

他指出,要孵化的鵪鶉蛋全放在一格格的架子中,多層次的疊起。

“我們裝置搖動系統,即每兩三個小時要翻動一次,就得確保鵪鶉蛋平均被翻動,以免鵪鶉幼鳥在孵化時,羽毛貼在蛋殼上。”

養殖15天分辨雌雄

他說,當鵪鶉幼鳥孵化后,他們必須等至幼鳥羽毛全乾透,才把幼鳥移到“育嬰室”。

鵪鶉鳥在“育嬰室”養殖15天后,就能從中分出雌鳥或雄鳥。

他說,雌鳥都是作為生蛋用途,雄鳥則作為肉鳥用途,有時因為雌鳥數量過多,他們才會雌鳥改作肉鳥 。

他指出,分開雌雄鳥時,他們會把雌鳥和雄鳥分開飼養。

他說,雌鳥一般是在35至40天左右開始生蛋,為期8個月。

“雌鳥在初期的產蛋率不會太高,但從數月到6個月期間,就是產蛋高峰期,7個月開始則會開始下降。”

他說,雌鳥過了8個月就屬于老鳥,最后都會被屠殺及作為鵪鶉肉出售,價格比較低。

鵪鶉肉營養高可滋補 當成野味.華裔少吃

鍾譚賜說,因為華社對于鵪鶉肉有錯誤觀念,以致吃鵪鶉肉的華裔並不多,大部分食用者都是巫裔。

他指出,因為鵪鶉肉都是在一些野味店售賣,一些華裔誤把它當成野味之一,年輕人也不大喜愛食用鵪鶉肉,造成華裔消費者減少。

他說,鵪鶉屬于家禽類,鵪鶉肉也被稱為是“動物人參”,營養價值相當高,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在過去主要作滋補用途。

“如今食用鵪鶉肉的華裔人數非常少,造成市場相當有限,平常也有一些巫裔顧客到農場購買鵪鶉肉。”

鍾譚賜說,鵪鶉肉旺季是在每年齋戒月和哈芝節時期,在這兩個佳節,市場上對于鵪鶉肉的需求量倍增。

他說,雖然鵪鶉肉銷售市場有限,但因為養殖場不多,他們以“一條龍”方式營業又可自我控制,讓銷售市場不會出現過剩或供應不足的情況。

擔心牠受驚早上才收蛋

鍾譚賜說,員工每天早上收集鵪鶉蛋,全以人工進行。

他說,雌鳥在每天下午3、4時開始產蛋,因為飼養鵪鶉的木製籠子是經過特別製造,當雌鳥下蛋后,鵪鶉蛋自然會滾到較低的一角落。

他指出,由于鵪鶉生性膽怯、容易受驚嚇,即使鵪鶉在下午下蛋后,他們也不能在晚上時分到來拾蛋,擔心鵪鶉受驚嚇,會增加鵪鶉鳥的死亡率。

“我們大約飼養10萬隻鵪鶉,員工每早都會收拾鵪鶉蛋。”

鍾譚賜說,幾乎每一、兩天都有批發商到來收購鵪鶉肉或鵪鶉蛋,他們是使用箱子裝置鵪鶉蛋,每一箱裝置1000粒的鵪鶉蛋。

保鮮期僅15天

他說,當員工收拾鵪鶉蛋后,由于鵪鶉蛋的保鮮期只有15天,他們必須要在最快時間把鵪鶉蛋批發出去。

“如果鵪鶉蛋隔一兩天才批發出去,員工們還必須要重新逐粒檢查已裝箱的鵪鶉蛋,防止當中混有已破裂的鵪鶉蛋。”

他說,如果不把這些已破裂的鵪鶉蛋拾出來,破裂的鵪鶉蛋會生蟲。

飼料漲價加重成本

鍾譚賜說,隨著國際飼料價格大幅上漲,導致他們面對營運成本日益增加。

他說,飼養業使用的飼料主要由國外入口,如玉米及黃豆等,在飼養業中,飼料佔成本70%。

他說,他們都是通過供應商購買飼料,是已混合的飼料。

“如今飼料價格太高,鵪鶉耗食量相當大,當鵪鶉養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屠殺及供應至市場,否則,我們要負擔更高的飼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