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漁村轉拚觀光業 可帶旅客體驗原味生活

1.jpg
老港是鮮蚶的盛產地。

2.jpg
婦女們辛勤的在屋前曬蝦米補貼家用。

3.jpg
老港海域的海水鹹度高,非常適合養殖業,所以海面建起了大大小小的養殖場。

4.jpg
走過百年滄桑的老港,為了順應時代的變遷,亟欲憑著島上貼近大自然及恬靜的生活優勢擠進旅遊舞台。

5.jpg
建於老港前的海上度假浮屋,是特別為旅客提供的海上生活享受。

大馬獨立54年後的今天,仍有兩座島嶼無水無電,而老港就是其中一座“不幸”的島嶼。

沒有自來水供應,村民只好自儲雨水,沒有電流供應,村民只好自備蠟燭及發電機。雖然無水無電極不方便,但並未嚇退老村民,許多土生土長的老居民更決定與老港長相廝守一輩子,絕不因缺水缺電而棄島入城。

缺乏現代化設備,固然令老港難以發展,但卻也令它得以保存天然的一面。如果政府善加發掘老港沿海紅樹林、賞季候鳥、賞螢火蟲等天然旅遊資源,老港將會成為一個越來越年輕的“不老”島嶼。

霹靂州有兩個偏離內陸、清一色華人聚居的海島漁村,村民天生天養的靠雨水及發電機過著純樸自然的樂天生活,這兩座海島漁村,就是大直弄與老港。

老港這座古老漁村,約50戶人家都是討海為生。這裡無添加防腐劑色素的老港蝦米,名揚國內外。

老港軟殼蝦米基於產量有限,加上許多國外如新加坡、泰國等地的識味老饕前來搶購,因此每趟收成很快就被搶購一空,若非有當地居民或熟客幫忙訂購,本地人鮮少有機會買得到。

怕老天下雨影響產量

四面環海的老港海島居民皆以捕魚維生,他們在捕獲體形較小的軟殼蝦後,將之晒成蝦米出售。

島上製作蝦米的人家都屬家庭式經營,曬蝦米是島上學生課餘及婦女做完家務後空閒時的工作,由於成品很搶手,所以他們從不擔心銷路。

在屋前曬蝦米的婦女許秀桃指出,該島出產的蝦米不怕沒人買,只怕老天下雨,因為一旦下雨,就沒有辦法把蝦米曬乾,進而影響產量。

“而且下雨也不能出海,漁獲跟著受到影響,漁船捕不到蝦回來,我們就得停工了。”

她說,只要天空放晴,一天就可以把蝦米曬乾,若遇上連綿雨天,就得曬上好幾天,而且還得搬上搬下的,非常費勁也非常麻煩,加重不少工作。

島上的家庭主婦,平時除了定時煮兩餐做家務外,並沒有其他事忙,日子過得非常清閑,所以島上的婦女閒來都很樂意曬蝦米售賣,賺取一些錢幫補家用。

許秀桃說,老港偏離十八丁內陸,空氣不受污染,曬蝦米也不會招惹蒼蠅,而且工作簡單,只要將蝦加上鹽巴煮熟即可,不需加色素及防腐劑等化學物,島上曬的蝦米絕對衛生。

發展養殖業拚生計

除了揚帆出海網捕蝦魚以外,也有老港村民在村前水道海淤淺河口築寮養殖魚蝦為業。

村委秘書馬如明(41歲)說,老港雖然缺乏外援,但村民皆自力更生,除了捕魚,他們也在海面築起養殖箱網養魚增加收入,主婦們也會抽空製作捕蟹網籠這些小手藝外銷,甚至充份利用屋前的空間來曬製蝦米,自給自足之餘也無需擔心吃進肚裡的海產是黑心食品。

海水鹹度高適合養殖業

“因為老港海域的海水鹹度高,非常適合養殖業,所以島對面的海域,築起了大大小小的飼養場,那是看天吃飯的島民在海產捕撈欠佳時的另一種替代行業。”

養殖業在老港海面蓬勃發展,如果能獲得政府批准,居民還可以利用屋後沼澤地帶築起洋灰魚寮,養殖各種魚蝦,收成效果肯定會比海上養殖來得好。

“沼澤地飼養場的水質易控制,降低了海水污染的風險,是一個極具潛能的行業。”

他希望政府能關心這個小漁村,期盼代議士能協助村民爭取到太陽能電燈改善漁村的照明設施,還有修建堅固耐用的實用碼頭及破損的石板通道。

百年來無水電供應

老港這座遠離內陸,幾乎與世隔絕的華人漁村,在國內極為罕見。許多年前,一群中國南下的華人先賢,從馬六甲海峽來到這裡生活,聚足該紅樹林沼澤海島,靠海為生,並紛紛把房子建在沿海的海岸線上,形成今日的老港。

由於佔據優越的地理環境,早期移民從馬六甲海峽抵達這裡生活,可能較這河道的內港十八丁漁港與遴近漁村的歷史更為悠久。

老港屹立在北霹靂桑加河口,距波濤洶湧海天相接的馬六甲海峽僅咫尺之遙,在地理位置上緊扼太平拉律馬登區水道咽喉,是水道進入太平沿海的門戶。而且,雙溪雙桑河正是拉律峇登縣與吉輦縣的分界線。

由於島上缺乏自來水與電流供應,村民都是以大小水桶或水缸儲存雨水作為日常生活用途,食水則通過漁船由內陸運載過來;至於電流供應,村民過去都只以蜡燭照明,目前則依賴自備發電機於夜間照明,甚至可以收看電視節目,包括收費電視台等,娛樂一番。

盛產鮮蚶供應國內外

老港一帶的海域,是鮮蚶盛產地,漁民採撈蚶苗後,便在老港海域一帶養殖,是盈利頗豐的行業。

由於國內許多海域已受到污染,一些原本盛產蚶的地方,已逐漸減少產量甚至是無貨供應,以致蚶因供應劇減而變得炙手可熱,身價水漲船高。

養蚶業的蓬勃發展,主要是因為大馬河口一帶擁有肥沃的泥濘,可供蚶隻繁殖,所以有不少鮮蚶在河口繁殖。

鮮蚶供不應求

漁民在蚶生長至適合的時期,便乘船採撈,然後以自製的鐵絲網篩濾掉其他海產類及雜物,才能將蚶苗裝入包袋出售予養蚶業者,再運往國內外市場銷售。

據養蚶者告知,除了河口,蚶也喜歡棲息在內灣風平浪靜、水流暢通及稍有淡水注入的低潮淺泥濘中,而老港海域因位於十八丁河口,因此符合了蚶繁殖的條件,成為國內其中一個盛產蚶的海域。

業者說,一旦海水污染超出蚶可以承受的程度,蚶便會迅速死亡,這也是國內許多原本盛產蚶的海域,近年來絕跡的最大原因。

由於海鮮需求量增加,導致鮮蚶也供不應求,養蚶業更在沿海一帶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鮮蚶也成了搶手貸。

大馬的鮮蚶,除了供應本地市場外,也外銷到新加坡及泰國,是一項可以為國家賺取外匯的行業。

因此,業者都希望政府能給予養蚶業援助,讓養蚶業更有系統的發展,惠及蚶農及國家經濟。

島民另覓生計添收入

多年前,大直弄海島漁村被列入房屋及地方政府中央發展策劃下,島上的基本設施近年不斷獲得提昇;反觀老港漁村,因受到政府的忽略而落後,百年來的設施資源沒有獲提昇,島民紛紛往外遷移,使島上人口日趨銳減,空置的房屋越來越多。

島民找新出路搞生態旅遊

儘管老港居民都期望能搭上中央政府的發展列車,為這座古老漁村帶來“革新”,無奈多年來就是看不到政府捎來好消息。眼見漁村沒有太大發展,島民只好自求多福另覓生計增加收入。

島民看準走過百年歷史的老港漁村極具發展“生態旅遊”潛能,這裡的環境優美且恬靜,絕對是每天活在綱筋叢林間的城市人洗滌心境的好地方,因此往在這方面大展拳腳。

老港新上任的村長李廣才(34歲)說,與其苦等政府的援助,不如島民自己團結起來,為老港探索出一條“翻生”的道路。

他認為,雖然老港欠缺政府提供資源發展的後天設備,但憑著先天遠離城市喧囂“世外桃源”的優勢,老港還是可以從傳統漁村轉型成為讓外地人前來消閒放輕鬆的度假勝地。

“老港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與世無爭、安逸的大環境,新鮮美味的海鮮也唾手可得,旅客可以拋開城市生活的壓力,浸浴在充滿大自然色彩裡,享受悠閒的生活。”

因此,他吁請島上的居民團結起來,大家一起動手動腦的營造島上旅遊獨特風味,一旦經營得當,肯定個遠近馳名,旅客競選湧抵的悠閑勝地。

用心打造反璞歸真旅程

老港新村村長李廣才建議,在創造島上的旅遊事業上,居民可以採取“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方法來經營,反正島上空置的房子多的是,不如將這些房子翻新闢為民宿。平日生活悠閒的婦女可以準備美味的海鮮餐食,海上作業的漁民則可趁業餘時間,引領旅客到海上觀看海上的養殖場,或安排旅客隨漁船到海上“放籠”捉蝦或七星網捕螃蟹。

可參觀螢火蟲捕蚶運作

他認為,只要交通、膳食、住宿具備,再加上觀光景點的恰當安排,發展這個行業不是一個夢,只要一個電話聯絡,島民就能妥當安排好一切。

除了海島居民樂天勤奮的生活寫照,島上還有保佑島民平安,已有逾世紀的老教堂和神廟,更有不少傳奇故事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這些都是島上人文及文化的精彩一頁。

“不僅如此,觀光沿海連綿的紅樹林、賞候鳥、夜間的螢火蟲、海上飼養場、哥龍邦島的探險、捕蚶業的運作等,都是參觀價值極高的賣點,絕對可以讓旅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其實,一趟反璞歸真的“無添加”旅程,確實能讓人放下急促的腳步,調整凌亂的思緒,理出解決難題的方案。

咱們跟著大自然的步伐,瞭解逾兩百名居民平靜的島上生活,不難發現,這裡的島民,沒有因著客觀因素或挫折而選擇遷移,他們與漁村風雨同路的廝守,在海峽夕陽映照下,更令人相信他們可以憑著一條“旅遊路”走出更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