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弄生機黯淡 百年漁村 無水無電

1.jpg
這個儼然遺世獨立的大直弄漁村,已有百多年的歷史。

2.JPG
蚶河碼頭上時常都會看見來往漁村運載蚶蝦等的微型船隻。

3.JPG
林老龍說,他與其餘的7戶家庭共同使用一架大型的發電機,每個月每戶需繳付二百多令吉。

4.JPG
島上只有在村頭的兩間茶室供居民消磨時光,在一起聊些家常事。

5.JPG
益華華小因為村內人口的流失,如今只剩下4名學生就讀。

6.JPG
漁村沒有自來水的供應,每戶住家門前的屋頂都會裝上一排長長的水槽來收集雨水,並流入大桶內儲存。

7.JPG
近幾年來有居民聯合籌資,在漁村內興起養燕行業。

霹州外海有這麼一個小島,島上無水無電,無熱水器無冷氣機,於是,村民集雨水飲用漱洗、自購發電機充電,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

這座名為大直弄(Kg. Pulau Pasir Hitam)的小島,目前多老人少孩童,近年來更成了“零出生率”的老人島,於是,島上微型華小只剩4名學生,日復一日的苟延殘喘著。就這樣,過了一載又一載。

不過,開埠逾百年的大直弄再不堪,也有讓人艷羡不已的優點,因為她既擁有至聖先師孔子在《禮記》裡所提到的大同世界中“夜不閉戶”的安逸環境,同時也擁有晉朝文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安寧閒逸。

一百多年前,一批來自福建的中國人飄洋過海來到了霹靂州大直弄海域,在這個盛產魚蝦的地方從事漁業。

生活逐漸穩定後,這幫中國人便在這個島上建立起了小家庭,漸漸的,這裡就形成了一個小漁村。

唯一交通靠小船

這個宛若晉朝文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般遺世獨立的大直弄漁村,百多年來因為地方偏遠的緣故,從來都沒有水電供應,居民都是依靠盛雨水、發電機的電源來過生活。

一到晚上,整個漁村就會漆黑一片,僅有數盞太陽能發電的街燈微微地照著這個漁村。

由於漁村離都市甚遠,如果不是在當地居住,外人也不易察覺在這個海域上還有這麼一個歷史悠久的漁村。

這裡唯一的“交通”,就是在位於蚶河(Sungai Kerang)的碼頭上“順便乘搭”來往漁村運載蚶蝦等的微型船隻。一路上兩旁盡是紅樹林沼澤地,約45分鐘,就可以抵達大直弄漁村。

踩在腳底下的是由洋灰做成的一條行人道,貫穿整個漁村。漁村範圍不大,從村頭走至村尾大約只需半小時,不時可見三三兩兩的小船隻停泊在碼頭旁邊。

由於時勢所趨,靠討海維生的人愈來愈少,年輕一代都往大城市發展,慢慢的,漁村顯得清冷起來,由當年的兩百多戶到如今只剩下約70戶人家。

這個已是零出生率的漁村,剩下的住戶平均年齡在五六十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老人村”。

盛雨水作飲用水

漁村內的每間房子都是以木板所建造,且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掛上“西河”、“河東”、“濟陽”等的姓氏堂號,非常傳統。以前漁村內有80%的居民姓“林”,只有20%是別姓,如“呂”、“蔡”等,村民籍貫大多數為福建人。

由於漁村沒有自來水供應,每戶住家門前的屋頂都會裝上一排長長的水槽收集雨水,在外人眼中顯得非常有特色。

雨水順道流入一個個的大藍桶內,那就是居民們平日飲用與洗刷的用水。

漁村裡的每戶家庭平均都有一台發電機,居民平日就靠它提供電源方便日常作息。

當然,熱水器與冷氣機等“奢侈”的物品在漁村內是派不上用場的。

每戶月耗逾兩百元柴油費

在大直弄漁村當村長已有卅多年的林老龍說,漁村內的悠閒生活讓他感到很滿足,只是電流供應一直是村內最大的問題。

“其實廿多年前我就向政府申請電流供應,卻一直沒有下文。”

由於啟動發電機需要用到柴油,居民必須請人用船把一桶桶的柴油運載入村,但柴油的售價乃依據市場而波動,令這批生活在偏遠地區的漁民,必須要比別人多付上一筆柴油費,無形中增添了負擔。

漁村人去樓空

他說,他與其餘的7戶家庭共同使用一架大型發電機,每天從晚上7點開啟至隔天的早上7點,每戶人家每個月消耗二百多令吉。這樣計算下來,他們8戶人家一個晚上就耗掉了50令吉左右的柴油費,非常驚人。

在漁村土生土長的林老龍,憶述漁村以往的歷史時,仍不禁感嘆當年的漁村人聲鼎沸,如今卻已人去樓空。

他說,年輕一代往外發展後,這裡的屋子“十室八空”,很多都已荒廢,剩下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但又鍾情於村內樸素生活而不願離開的老居民。

“我們這裡每家每戶都相互認識,就像一家人一樣,有事情都會互相照應。”

娛樂欠奉生活無煩憂

寧靜的大直弄島上,沒有任何供居民消遣的場所,只有在村頭的“利順茶室”與“金華茶室”,是他們消磨時光的“娛樂場所”。然而,也正因這份平靜,當地的治安非常好,民居不上鎖也不擔心失竊。

平日,居民都會待在茶室聊些家常事,由於村內大多數都是福建籍居民,所以喝茶聊天聲聲皆福建話。

這裡的人情味自然也比城市濃厚得多,有時村民喝完茶卻忘了帶錢,老闆也會不介意地說“隔日再算”,足見村民間的溫情有多厚。

訂購蔬菜船運來

除了喝茶聊天,居民唯一的消遣要數就是在家看電視即目了。據聞,村內的“漁村發展及治安委員會”,裡頭也有一套卡拉OK的音響系統供居民消遣,不過有沒有人使用就不得而知。

林老龍說,村內生活都很平靜,沒甚麼令人煩心的大小事,不過,作為村委會主席的他指出,他們還是堅持每週在漁村發展及治安委員會會所內開會一次,瞭解村子狀況。

村民生活也都非常樸素與簡單,每日三餐通常都是自己煮。每當村民知道有朋友要來探訪,他們就會事先作好準備,親自下廚為客人準備一餐豐富的佳餚,當中當然少不了擺上美味的海鮮如鮮蚶、蝦等了。

“村內沒有巴剎,但是每天清晨都會有一艘菜船駛進來,讓居民購買蔬菜和肉類。通常,為了方便老闆,我們都會在前一天向菜船老闆訂購蔬菜,他第二天就會照單帶過來。”

水神每年兩度來訪

大直弄的每家住戶都有一個深約4尺至8尺的水池,用以儲存雨水;村內還有一個面積約20X20尺的大水池,是供消防員救火的不備之需。

“以前居民家中用水量不足時,都會到這個水池拿水,不過現在居民很多都已經搬遷,水源可說是非常充足。”

此外,每戶住家的門前都會放著幾個大水桶,裡頭盛滿了雨水,作為日常飲用與洗刷。

村長林老龍笑說,約40年前居民家中還沒有水池,每次不夠水洗澡時,就只能先用海水清洗身體一輪後,再用雨水來洗澡。

“當時也不曾聽說居民患上皮膚病,倒都健健康康!”

林老龍透露,村內的每個小孩幾歲時都已學會游泳,每次鬧水荒時,就會集體往海邊去洗澡,非常有趣。

每年的農曆四月中的白天與九月中的晚上時分,村內都會因潮水大漲導致淹水,但居民對這種現象也早已習以為常。

收入減轉投資養燕業

在大直弄漁村這個小島上,只有一間警局、診療所和小學――益華華小。這些唯一的建築物,連同燕子屋,以及3間神廟,即李天宮、城隍廟和香火延續了百多年歷史的龍安巖童子爺廟,都成了這裡的主要地標。

每年的農曆正月,村委會都會在香火旺盛的龍安巖廟籌辦宴會來答謝神恩,不僅宴開六十多席,還會安排歌台戲表演。這期間,遊子們都會從各地回鄉過年,讓每年的宴會出席者達六七百人,大家團聚在一塊說說笑笑,是漁村平日難得一見的熱鬧。

居民飼養龍躉石斑魚

龍安巖廟自去年在政府的撥款下剛建成一個多用途禮堂,也裝置了風扇與電燈的設備,可惜的是,村內因為沒有電流的供應,因此每舉辦歌台戲表演時,都得借助大型發電機。

隨著時代轉變,居民如今的收入已經不如以往般豐厚,近幾年來就有一些的居民與友人聯手籌資,興起了養燕行業。

小小的漁村內,可以見到3間宏偉的燕子屋屹立在其中,在陳舊的板屋中顯得尤其特出。經營者在燕子屋設置了擴音系統,時刻播放引燕的聲音,燕子的叫聲為這個寧靜的漁村添了不少生氣。

大直弄漁村的每戶人家都有本身的漁船,但都屬於小型漁船,供在附近的海域捕抓魚蝦。當中有些居民也飼養了龍躉與石斑魚,而且村內也出產鹹魚,據說都特別大條與美味。

零出生率華小瀕關閉

創立已有70年的益華華小是島上唯一的小學,見證了漁村的成長歷史。不過,人口的流失加上零出生率,這所華小從過去的兩百多名學生,到今日只剩下區區的4名學生就讀,瀕臨關閉的處境教人不勝唏噓。

益華華小擁有全村最先進的太陽能與過濾器系統,是數年前由大馬首相署花費數十萬令吉裝置的。但令人遺憾的是,待過濾器系統完成裝置後,學校可能因沒有學生上課而得關閉了。

村長林老龍說,當年他在益華華小唸書時,是以一年級至六年級來分班,每班共有三四十名學生。

“那時的學校非常熱鬧,甚至還因為學生人數太多,一部份被安排在龍安巖的歌台上上課呢!”

當年還是擔任霹靂州行政議員的拿督斯里黃家泉,也曾到訪過漁村多次,並且對學校的行政非常關心,也撥過不少款項資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