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相機當寵物 張觀壽懷念黑白時代


張觀壽操弄著碩果僅存的“座躉”古董相機,機身完好無損,奈何已買不回合適菲林作拍攝底片,實為可惜。


座架相機放置菲林的底片架。


古早相機的各款式鏡頭。


這架座架相機有超大磨沙對焦鏡,張觀壽示範其對焦功能。


張觀壽收藏了數架中國海鷗相機,其獨特的雙眼機造型,被喻為中國經典國貨的代表。


這是張觀壽在80年代購入的日本CANON和MINOLTA相機。


張觀壽閒而無事就把攝影器材搬出來摸摸瞧瞧,緬懷過去11年的影相生涯。


張觀壽還收藏不少黑白菲林(左邊)和黑白照片(右邊)。


看似單調的黑白照片,卻勾起中老一輩無限美好回憶。

隨著數碼相機時代降臨,古老相機已絕跡市場。在霹靂州和豐連登園一家餐館,擺放著一架木製座架相機,讓人仿佛回到40年前,那個以手握柄按快門“卡嚓”一聲,鎂光燈大閃拍黑白照的年代。

這台座架相機是中國製造的產品,是張觀壽於1973年,在怡保光藝攝影器材店購買,當時要價千多令吉。

“座躉”分量大高約5呎

張觀壽稱這架相機為“座躉”,意喻是一架很有分量的大相機。它高約5呎,在操作時需要推前推後、擺左擺右、升高升低,與現在只有手掌般大的數碼相機相比,真有天淵之別。

1973年,他買這台相機來開照相館,後來就一直保存下來,並放在女婿和女兒在和豐開的美食川菜館裡作擺設,常吸引不少知音人欣賞,懷念那段已流逝的黑白照時代。

70年代流行拍半身照

70年代流行拍半身照,當時的年輕男女都喜歡到照相館,由專業師傅拍半身照,多是擺側臉微笑的甫士,突出俊俏和美麗的臉型輪廓,當沖洗成黑白照後,贈給友人或意中人。

當時張觀壽除了以座機為顧客拍半身照,也拍結婚照和護照型人頭照片,當時的結婚照也是黑白的。

那些年,攝影是奢侈的玩意,沒有幾家人能擁有一部相機,因此家庭若要拍張全家福,都是去相館拍的。當時去相館拍全家福,是件隆重的大事,一家會穿上新淨整齊的衣服後才出動。

當時相機兩旁會放著兩、三個四方塊型的閃光打燈機,現場還有一些點綴道具,如椅、扇、塑膠花等,都是受歡迎的道具;另外還備有巨型背景板,如風景或豪宅圖片作為背景,來加強照片效果。

在黑白照片時代的照片看似單調,那年頭,照相館很流行為拍好照片加上特別的效果,如單人黑白照裁花邊、照片邊緣有白邊裝飾,照片下角有印上照相館的店名和年份,以及後期加色技術,把原來一幀黑白照片填上顏色,變成一張半彩色相等。

海鷗相機有兩個鏡頭

張觀壽也購買了中國海鷗相機,這款雙眼古早相機,已成為中國經典國貨的代表,也是目前古董相機收藏家的“寵物”。

海鷗雙眼相機有兩個鏡頭,一上一下,上方為對焦鏡,下方為拍攝鏡,以目前的單鏡機相比,這款雙眼機造型顯得獨特和經典。

1979年,張觀壽轉用日本MAMIYA67相機,這款相機可是各大相館的主力設備,當時彩色菲林面市了,張觀壽的照相館也邁入彩色照片時代。

他陸續再購入日本MINOLTA及CANON相機,當時的攝影器材不算太貴,他一邊經營相館,一邊添購器材,經濟還應付得過去。

31歲開店
靠影相謀生

和豐人張觀壽今年已71歲,他少年時便已為前途打算,才15歲就已瞄準市場開始流行拍照的趨勢,拜師學藝,學成攝影技術後就在照相館打工。

他刻苦耐勞,省吃儉用,打工多年存到一筆錢後,31歲時就在和豐大街開了一家星藝攝影相館,靠影相謀生。

他於1972年開照相館,11年後結束營業,日子不算長,剛好跨越70和80年代;他購入當時流行的相機,至今累積了10多架七、八十年代的古早相機,無意中也為逝去的時代留下紀念。

完好保留相機保證書

其實這種“座躉”相機已屬絕版,張觀壽共有2台,另一台更古早的,由於長期擺放在家裡,他太太基於它體積大占地,趁他不在抬去丟了,非常可惜。

當時他心中感到萬分不捨,眼看已成定局,只好希望撿到這台古董相機的人,把它當寶來珍藏。

目前剩下的這台座架相機,張觀壽十分珍惜,並完好地保留相機的保證書。保證書上注明,這是由中國紅峰義器廠生產的8吋木製座機,重達54公斤、長74公分、闊45公分、高66公分。

這台座機的菲林呈片狀,分為8吋大底片和6吋較小底片,菲林越大,拍下的照片質素較高,可沖洗大張的照片。

攝影業變化大利潤不高
11年後結束相館生意

。張觀壽有感攝影業已起變化,所獲取的利潤不高,加上器材投資成本逐漸吃力,在經營相館11年後,他決定結束相館生意轉行。

他改做水果和橡膠種植,在辛勞一段日子後,目前已退休,偶爾到兒女的有機產品店和川菜館幫忙。

現在的他閒來無事,記起還有一堆攝影器材,就拿出來摸摸瞧瞧,緬懷那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影相生涯。

這些古董寶貝都完好無損,只是再也買不到合乎年代的古早菲林,想再使用也用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