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律马当历史

拉律(Larut)因为远离下霹雳(HilirPerak)之霹雳河口,在19世纪初叶,尚名不见经传。自从隆·查亚花(LongJa’afar)在拉律开采锡矿而于1844年初次输出锡苗以后,他跟槟城华商的联系,便日渐密切,这是因为拉律的锡苗都出售给槟城华商的缘故。当时,住在拉律的华人,据说只有3名。后来,隆·查亚花雇请华人到拉律来开采锡矿。19世纪中叶,华人开始在拉律的阿三古邦(AsamKumbang)、吉辇包(KelianPauh)和新吉辇(KelianBaru)即甘文丁(Kamunting)一带定居。

在1850 年前,拉律(Larut,也就是现在的太平)是人烟稀少的沼泽地带。住在当地的马来领袖隆加发(Long Jaafar)最初在Klian Pauh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太平一带)发现锡矿,于是就邀约华人前来开采锡矿,甚至提供贷款。于是华人就像潮水般涌到霹雳。后来又在Klian Baharu (也就是现在的甘文丁,Kamunting)发现锡矿。

Klain Pauh 和Klian Baharu因为锡矿的蕴藏量丰富,成为人们蜂拥而至寻求发财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因为矿区的争夺,而成为各有关方面流血甚至断送性命的战场。持续超过10年的“拉律战争”便是由此而来。

所以,锡矿与霹雳的开发关系密切。早期华人在这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及所作出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我们就选择一位代表性人物来加以叙述,这位风云人物就是郑锦贵。曾锦贵是广东省增城人(客家人),16岁(1843)从中国南来。

1860年代Ngah Ibrahim继承父亲隆加发,担任拉律地区的酋长。当时拉律地区的华人矿工主要分成两大派系,也就是: (一)五馆:主要在Klian Pauh 地区采矿;海山派,客家人。 (二)四馆:主要在Klian Baharu地区采矿;义兴派,广东人。

郑锦贵从1860至1884担任拉律海山派领袖。拉律地区海山派和义兴派派会党曾经因为以下的各种因素,先后发生四次的严重冲突:

(1)第一次:1861年7月,控制水源问题;
(2)第二次:1865年6月,因赌博而引起冲突;
(3)第三次:1872年,拉律义兴派的律师Lee Ah Kun 与海山派领袖郑锦贵之侄儿的太太有染,东窗事发,结果两位偷情的的男女备受折磨,被关进猪笼,丢到矿湖溺死。

为了报复,义兴派通过槟城从中国输入4000名专业打手,攻击海山,将海山派成员赶出拉律。结果近1万名海山派成员逃亡到槟城。

一个月后,在Ngah Ibrahim的支持下,海山派重新夺回马当(Matang)和拉律的采矿权。

这时候,宣称霹雳皇位继承人的Raja Abdullah,是Ngah Ibrahim的死对头,他支持义兴派反击海山派,导致华人两派之争演变成涉及霹雳马来酋长的内战。1872年9月26日,郑锦贵连同44位华人领袖签署一项请愿书,促请英国当局干预纷争。

(4)第四次:1873年,海山派夺回拉律之后,受到Raja Abdullah支持的义兴派,从新加坡和中国招兵买马,攻击海山派。Ngah Ibrahim 在马当的产业被破坏。冲突延伸到Krian Pangkor 以及天定(Dindings).

眼看在拉律的投资毁于一旦,在槟城的海峡华人要求英国当局干预。总共有四万人分别来自海山派和义兴派的成员参与这场涉及马来皇室的冲突。

拉律纷争持续超过10年,1874年1月20日,海峡殖民地总督克拉克爵士(Sir Andrew Clarke)在邦咯岛岸外停泊的船上(H.M.S.Pluto)召集各有关方面举行会议,最终签署《邦咯条约》(Pangkor Engagement),郑锦贵是条约签署人之一。这项条约主要针对多项争议性的课题作了明确的处理:

(1)解决了海山和义兴两派的纷争; 海山派的郑锦贵和义兴派的Chin Ah Yam都被委任为霹雳华人甲必丹。海山和义兴两派的采矿权也作了明确的划分,即Klian Pauh (Taiping)的矿场归海山,Klian Baharu (Kamunting)的矿场归义兴。而拉律也重新命名为“太平”(Taiping),希望从此告别纷争。

(2)承认Abdullah为霹雳苏丹;

(3)霹雳接受英国的参政司制度。

《邦咯条约》签订后,郑锦贵被委任为霹雳州议会的议员之一。对霹雳第二任参政司休罗爵士(Sir Hugh Low)而言,郑锦贵是霹雳矿业社群的稳定因素。休罗对他非常信任,也非常支持他,因此在1889年将拉律和Kurau的鸦片、赌博、烟酒经营权都给了郑锦贵及其来自槟城的商业伙伴邱天德。郑锦贵也主导了当时槟城的鸦片生意。

19世纪后半叶,拉律地区总共有80个矿场,分别由40家公司所拥有,最大的是郑锦贵所拥有的Kong Loon 公司,雇用300个员工。郑锦贵的矿场最早采用水力开采法(Hydraulic)。他是一位有远见、有创意,具备冒险精神的矿家。

1865 至1868年间,槟城的海珠屿盖了一座大伯公庙,郑锦贵是主要捐款人。他曾担任槟城平章会馆(也就是槟城华人大会堂的前身)的主席(1881- 1883)。他也捐献6000元建造槟城极乐寺(1906),是极乐寺五大总理之一。此外,他创办了太平广东会馆(1887)、担任槟城五福书院的董事(1893)、创办霹雳太平、务边的增龙会馆(1995),以及槟城的增龙会馆(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