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难】哥伦比亚号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第一架投入商业运行的航天飞机,也是人类第一架投入实用的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日首飞,至今机龄已超过20年,其间曾进行过数次现代化改造。

美国在1969年初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载人航天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小组,由副总统领导。这个小组经过调查研究,建议发展空间运输系统,首先研制一种经济效益高的飞行器,即航天飞机作为这个系统的支柱。

航天飞机的研制计划中规定制造5架轨道器,分别命名为:“开拓”号、“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和“阿特兰蒂斯”号。

整个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用“开拓”号和“哥伦比亚”号进行地面试验、进场和着陆试验以及研制性飞行试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轨道器在试验结束后加以修复,再参加商业性飞行。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继续完成后3架轨道器的生产,直接投入商业性飞行。总周期预计约需7年。航天飞机计划完成后,每年可安排飞行60次。

1972年航天飞机进入全面工程研制阶段。由于经费紧张,液氢液氧主发动机技术难度大和防热瓦脱落达不到技术指标,使研制进度推迟了3年多,原计划的生产数量经过压缩,5架轨道器削减为4架,研制性飞行试验由6次减到4次。航天飞机工程的另一重要项目是选择适用的发射场和着陆场。1971年4月组成航天飞机发射和回收小组从事这项工作。最后确定把肯尼迪航天中心作为航天飞机的发射场和着陆场,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作为备用着陆场。

1977年2月,“开拓”号轨道器开始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进场和着陆试验。

自1981年4月12日到1982年7月4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成功地完成了4次研制性飞行试验。航天飞机的研制工作正式结束。

航天飞机工程涉及航空和航天的众多领域,系统复杂,采用新技术多。整个工程是由政府机构、工业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庞大队伍合作,并靠国外一些组织的协助,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按照严格的分工和进度分阶段组织实施的。工程历时约12年,耗资150多亿美元。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昨天在高空分裂解体,导致7人死亡。这震惊世界的意外事件立刻令人联想到十六年前相差不到几天、升空即爆炸的挑战者号的悲剧。比较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媒体认为,这些巧合,简直是小说也杜撰不出来的情节。

据“中央社”报道,纽约1010频道“天天赢”电台说,哥伦比亚号这次升空时间,特地挑选挑战者号升空周年的时间,用意就是纪念那组航天员。

挑战者号的七名航天员包括美国各族群与肤色,哥伦比亚号的七名航天员也具备不同种族背景,包括一名印度出生的美国人以及以色列第一位航天员。

其它令人惊奇的“巧合”包括:载着以色列空军上校拉蒙的这个飞行器,在德州东部一个叫做巴勒斯坦的小镇上空爆炸裂解。

纽约时报说,这些巧合,简直是小说也杜撰不出来的情节。

纽约“天天赢”电台报导说,拉蒙最后一封给家人的电子信说,太空之旅无限的平静,他真希望“永远待在太空”。

这不是犹太人第一次参与航天飞机探险任务,不过却是第一次太空总署应拉蒙要求准许航天飞机携带犹太食物上太空。

哥伦比亚号从布什总统的故乡德州上空爆炸后,残骸往东散落数百上千英里,阿拉巴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都可见碎片。因为油料有毒性,太空总数警告民众千万别碰。

一九八六年元月二十八日,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后,里根总统曾说,在冒险扩大人类活动领域的过程中,这类痛苦事件在所难免,可是“未来不属于怯懦者,未来属于勇者”。

航天飞机计画停顿了两、三年,又继续执行。布什总统今天也称,在这次悲剧彻底检讨之后,航天飞机计画也将继续,“但愿上帝继续祝福美国”。

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目前仍在调查,媒体提出的两大“可能”疑点:一、元月十六日升空时,一片绝缘体脱落击中左翼,不过当时判断不影响安全;二、外体防热硅片在返回地球时脱落,航天飞机是以八倍于音速的高速飞行,因摩擦高热着火。

美国东部时间2月1号9点,北京时间22点,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时与控制中心失去了联系,并在空中解体。美国宇航局已经证实,航天飞机上的7名宇航员已经全部遇难。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1月16号发射升空的,原定2月1号美国东部时间9点16分,北京时间22点16分返回地面。然而,就在返回地面16分钟前,“哥伦比亚”号突然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了联系。

据美国国家宇航局公布的消息说,“哥伦比亚”号信号消失时正行驶到美国德克萨斯州中北部上空,当时宇宙飞船的时速高达时速1.9万千米。在“哥伦比亚”号返回地球前,机上宇航员并未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说,“哥伦比亚”号进入大气层后,本来应该为单股的飞行轨迹变成了多股,随后在6.3万米的高空解体。据目击者报告说,当时他们在天空中看到了“无数残片”,并在地面听到了巨大的声响。 事件发生后,美宇航局随即向该地区派出了紧急救援和搜索队伍。截止目前,警方已经在德克萨斯州境内近百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美国宇航局警告当地百姓不要擅自处置可能有毒的航天飞机残片。

“哥伦比亚”号的本次飞行是一次“科学研究之旅”。也是美国航天飞机近三年来首次执行国际空间站建设或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之外的使命。在为期16天的飞行中,7名机组人员分成两组,24小时不间断地轮流进行生物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物理学以及新技术开发等科学研究和实验。

3月3日,一块较大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残片在得克萨斯州亨普希尔的一片树林中被找到。
美国当局继续寻找在1日解体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残骸碎片。

“哥伦比亚”号坠入大气层后解体过程

哥伦比亚号残骸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的悲剧已经发生一个多月了,各方对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依然是众说纷纭。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5日正式得出结论说,在这架航天飞机重新进入大气层以前,飞机的起落架舱门和左侧机翼表面因受到外力撞击而严重受损。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地面工程技术人员判定,这点小伤无碍大局,航天飞机依然能平安返回地面,最终机毁人亡的事故发生了。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方面对“哥伦比亚”号出事前“受伤情况”作出的最权威报告,但NASA并没有说明当时有关公司评估航天飞机伤情的
细节。
NASA指出,在航天飞机起飞过程中曾经遭受了异物撞击,结果导致机体表面隔热瓦受损,以致在“哥伦比亚”号返航途中,超高温空气从这些伤口入侵飞机左翼内部,从而导致其解体爆炸。当航天飞机还在轨道上运行的时候,地面工程技术人员就仔细研究了飞机起飞过程中遭到外力撞击的录像,并尽力推断那块可能是“轻体泡沫材料”的异物,究竟能给“哥伦比亚”号的隔热瓦造成多大损伤。有人提出,异物撞击可能在飞机左翼起落架舱门上形成了大约45平方厘米类似“弹坑”的破损面,并可能对机体的铝制表面形成伤害,使其抵抗高温能力降低。
虽然有专家认为,外力撞击可能导致机体表面隔热瓦变形,从而引起整个起落架舱门结构的伤害,最终形成超高温空气入侵的缝隙,但是负责此事的相关厂商在研究分析了此前的飞行记录和类似事件后认为,考虑到当时飞机的隔热系统依然密封良好,这点小伤可以在返航后进行维修,飞机完全能抵抗返航过程中遇到的超高温空气。得出上述结论的公司现在依然坚持认为自己当时的工作“完全正常”,外界则纷纷批评他们无视风险,盲目乐观。实际上,即便当时判定飞机发生了严重故障,也无法进行维修,更不能让机组人员“跳伞逃生”,最终也只能眼巴巴看着“哥伦比亚”号爆炸。
此外,在这架航天飞机失事前一天,就有NASA的高级工程师警告说,飞机严重受伤的左翼可能在返航途中解体并导致宇航员丧生,因此“哥伦比亚”回不来了!此前,也有工程师指出,由于航天飞机在起飞过程中表面遭受巨大撞击,可能导致其在返航途中超高温空气入侵起落架舱并引起轮胎爆炸,最终让飞机无法正常降落甚至发生“更可怕事故”。据说,NASA高层当时对此非常不以为然甚至宣称,“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细心得都保守了”。专家认为,事前事后的种种争论都不能挽救在太空中的航天飞机,最重要就是找到“病根”,以保证今后的飞行安全。


随着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原因调查工作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达成共识,这个宇航器在升空时遭受了“异物猛烈撞击”,但究竟是什么东西“砸”在机体表面,这一过程又给航天飞机造成了多大伤害,一直是各方争论不休的焦点。其实,早在航天飞机解体前数天,美航空航天局(NASA)的安全工程师罗伯特就在写给同事的电子邮件中指出,类似撞击可能在机体表面形成大洞,并让超高温空气乘虚而入,以致造成多种“严重后果”。独立调查委员会确认,这可能就是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的直接原因。可惜,NASA高层宣称,自己并没有及时得到这一重要消息。

罗伯特指出,各种分析数据显示,那次“哥伦比亚”号在起飞过程中遭受外界撞击后,机体表面形成了约21厘米长100厘米宽的隔热瓦破损区。这位工程师认为,如果这处“外伤”位于飞机主起落架舱门附近,就会让超高温空气进入其中。这样一来,里面的轮胎会因为耐受不住高温而发生爆炸,最终将让航天飞机在着陆时发生起落架放不下的危险场面。资料图片显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其最后一次起飞升空80秒钟后,至少遭受了三块大型“异物”撞击,结果造成“娇嫩”的机体外侧隔热瓦受损。不过,地面控制人员在研究后认为,这点“小恙”问题不大,航天飞机可平安回家。目前,很多人对“击落”航天飞机的到底是何种物体争议很大。NASA官方认为,这可能是从机体下部主燃料箱上脱落的三大块绝缘泡沫材料。不过,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相信,当时掉下来的应该是更加坚硬的冰块。他们强调,发射过程中从燃料箱上脱落的冰块对机体左侧形成了严重威胁,但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引起NASA高层的足够重视,因此未曾采取措施来避免此类碰撞事件发生。科学家推算,在“哥伦比亚”号起飞过程中遭受的撞击相当于“一个大约250公斤重的保险箱以500多公里的时速”同飞机左翼前端或者起落架舱发生碰撞,这种外力对航天飞机表面隔热瓦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

有关方面介绍,在“哥伦比亚”号刚刚开始以大约每小时将近1。5万公里时速重返大气层时,地面控制人员就发现其左侧机翼内部和起落架舱温度异常升高。就机组刚刚获悉这一情况后,航天飞机便永远同指挥中心失去了联系。一些工程技术人员抱怨说,NASA高层为了满足各相关配套公司的利益要求,有时候显得非常“官僚和刚愎自用”。不过,NASA反驳说,上述建议在事故发生前都是一种假设,此前类似场面也曾出现过,航天飞机照样平安返航。不过,或许就是经验主义最后直接导致了七位宇航员在着陆前几分钟魂归太空。据悉,地面上发现的众多航天飞机残骸都将被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研究,但这仅仅是“哥伦比亚”号那庞大身躯的很小部分。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前传回地面的最后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尽管当时对安全着陆至关重要的液压系统已经失灵,但是飞机其他部位“似乎正常”,并依然在沿着预定路线前进。不过,调查人员指出,在悲剧发生前,航天飞机正以每秒20度的速度“凌空打转”。换句话说,机身每隔18秒钟就要“转一圈”。此外,“哥伦比亚”号的火箭推动系统当时则在尽力纠正一股奇怪的“左侧拉力”,以免机身偏离正常航线。专家表示,出现上述种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可能就是机体左翼发生了严重破损,结果在返航途中机身各处受力不均造成的。

NASA的报告还显示,在飞机进入“螺旋前进”状态后,左侧机翼和推动火箭上的传感器停止向地面发送数据。这似乎说明,当时机组人员有意识关闭了部分推进系统,并希望采取手动驾驶来挽救飞机不稳定状态。据介绍,在地面控制人员将航天飞机发生故障的消息通知“哥伦比亚”号机长后,双方语言联络中断,但数据传输工作并没有立刻停止,而是继续进行了5秒钟,随后中断了25秒,然后再次发送了两秒后才彻底消失。专家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哥伦比亚”号解体时间比原来估计的要早些。由于航天飞机上没有装备记录关键飞行数据的耐火“黑匣子”,事故调查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专家介绍,正常情况下,在返航的“哥伦比亚”号飞行速度降至音速以下前,都将一直处于自动驾驶状态,但是飞行员可根据各种严重的突发事件,决定是否提前转入人工驾驶状态。此外机器本身也可能因为故障,提前“自行离岗休息”。就在“哥伦比亚”号刚刚重返大气层时,自动驾驶仪曾主动关闭,但这一问题被机长发现并顺利纠正。数据显示,当机上驾驶员意识到飞机正在以机头为中心高速旋转后,可能正在努力采取紧急措施来挽救进入危险的螺旋状态的航天飞机,但最终未能奏效。此外,NASA希望通过分析航天飞机各类残骸的落点信息,能找到其他一些事故重要线索。

此外,专家还指出,航天飞机在返航期间同地面的语言和数据传输联络中断,并非肯定意味着“飞机坏了,出事了”,因为此时机组要通过位于印度洋上的通信卫星来向地面发送数据,如果飞机的垂直尾翼恰巧处于发射天线和卫星之间,将造成数据暂时中断的事情发生。此前“哥伦比亚”号在返航途中也曾经发生联络中断现象,但后来都及时恢复。调查人员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航天飞机大块残骸,特别是各类可能记录有重要资料的电脑存储器,否则仅仅依靠最后32秒钟收到的断续数据,很难完全准确地揭开“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确切原因。

坐飞机真的很危险。。哈哈~~

下面是引用yee5008331于2006-02-19 08:58 PM发表的:
坐飞机真的很危险。。哈哈~~

这不是飞机,是飞船。
飞去太空的。

SO SAD BETTER DON’T WANT TO BE A SPACE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