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30個第一 太平歷史資產豐厚

報導:梁盈秀

太平人是很驕傲的,雖然每一年都有半數的的太平孩子離鄉背井,到其他城市或國家去深造或者工作,但每當講起自己的家鄉,這些在異鄉的遊子或者在太平的居民,依然以太平為傲,因此這個城市擁有全馬超過30個第一的紀錄!

Taiping(太平市)是霹靂州北部的一個城市,曾經是霹靂州舊首府,開埠至今已有129年歷史。1874年在著名的《邦咯條約》中,英國人將拉律山腳下華人幫派(海山及義興)械鬥頻頻的錫礦區(原名Kelian Pauh)改名太平,希望此地此後不再有動亂,永遠和平之意。

《邦咯條約〉簽訂後,太平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個以中文命名的城市,同時亦為霹靂州最早發展的城市。由於太平開埠歷史較其他城市早,它同時也是馬來西亞第一個擁有完整城市規劃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保留下來的珍貴文化資產,形成了一個“很多第一的太平 ”(Taiping Many First)。

太平市議會曾列出太平擁有的33個全馬第一,卻引起爭論,而日子越久,市議會也發掘出越多的第一,但這些所謂的“第一”,未必是全國性的。

不論這些第一是不是都是真正的第一,無可置疑的是,太平大部分的文化建築物,到今天還存在著,這些寶貴的資產,是太平人一輩子的驕傲!

械鬥催生了太平

早在19世紀中期,太平(當時稱吉輦包Kelian Pauh)附近發現了錫礦,吸引了大批檳城華人實業家前來投資開採,其中為數最多的就是由鄭景貴領導的海山黨,另外在距離太平不遠處的甘文丁礦區,則由蘇亞昌管理的義興黨據有。

由於兩個主要礦區距離相當接近,因此在錫礦業發展不久後,兩大黨派便陸續起了一些糾紛,其中分別於1862年、1872年及1874年發生嚴重的衝突事件,造成人命傷亡,此乃歷史中有名的“拉律戰爭”。

平定紛亂簽訂協議

後來由於區域不安定,造成當地的經濟發展嚴重受阻,再加上霹靂州馬來王權鬥爭,使得英國人有機可乘。1874年,海峽殖民地總督克拉克爵士(Sir Andrew Clerk)以平定紛亂為名,號召兩派人馬在邦咯島簽訂協議,史稱“邦咯條約”,終止了拉律地區的紛爭。

當時,“太平”也因此得名。英國人便派遣參政司進駐馬來土邦,明顯的得益者是屬於鄭景貴領導的海山黨,該黨在戰後繼續保留在太平開採錫礦的權力,義興則逐漸處於弱勢,後來便轉戰雪蘭莪了。

鄭景貴後來在太平的建設,功勞就有如吉隆坡開埠功臣葉亞來一樣,無論是參與英政府規劃的市區建設,或是帶領華人籌設組織、建廟等,都有相當積極的表現。

改名後的太平果然如其名字,城市迅速發展起來,基本設施跟治安獲得完全的改善,太平市區街屋如雨後春筍般建立,並開始設立警察局、監獄以及法院等。

下不下雨
居民下注

太平是馬來西亞年雨量最高的城市,因此有一個美麗的別稱,叫作“雨城”(Rain Town),太平華人也不知在什麼年代開始興起一股全馬獨一無二的“賭雨”風氣。

根據氣象局調查顯示,大馬半島的年均雨量是2000至2500毫米之間,但太平的年均雨量高達4000毫米,這份上天恩賜的禮物,使太平常保一片翠綠。

據了解,太平的下雨量平均每個月有兩三個星期是雨天,常常看見早上艷陽高照,中午就烏雲密布。而太平的主婦們就得把清洗好的衣服趁早晾干,並隨時隨地注意天氣的變化,看瞄頭不對即趕緊把衣服收進屋內。

所謂的賭雨,一般上都是一群人站在老巴剎的屋檐下,七嘴八舌的討論何時下雨,並開始下注。舉例說,當A君表示下午3點正會下雨,其他人則下注,若3點正下雨,就是A君贏了,反之則是下注者贏。

除此之外,一些老太平賭雨的方式更為細膩,除了要確定下雨的時間外,還會物色其中一個落雨的地方,多為柱子或屋檐的其中一處,當第一滴雨在下注的時間落下,還要觀察那第一滴雨是否落在下注的地方,才算贏。

李永球傾家蕩產為家鄉

說起太平,有一個人一定要介紹。有人用“令人敬佩的傻瓜”來形容這位幾十年來一直為太平歷史作出努力的田野歷史工作者;有人說他不務正業,一天到晚騎著老鐵馬到處逛到處找人說話講故事就當作正當職業;也有人因為他為太平的付出而感動,把一大筆錢捐給他,讓他能夠無后顧之憂的投入田野歷史研究工作。

他,就是現年44歲太平田野歷史工作者,李永球。

李永球從小就愛聽故事,小時候家裡經營咖啡店,年紀小小的他在店裡幫忙的時候,總愛聽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的老人家講故事講歷史。年紀越大,李永球就發現這些從前的故事寶貴的遺產,如果沒有人保存,就從此消失了。

懂事以后,李永球開始在聽完故事以后,一點一滴的用紙筆記錄,漸漸的就全身投入在田野歷史研究工作上,到處收集文史資料。

他說:“當年哪裡懂怎樣收集文史資料?只是把聽到的記錄下來,也沒有記錄到時間年代,后來看了一些前輩的做法,才漸漸的懂得怎樣去給歷史做記錄。”

很多人都好奇,究竟什么是“田野歷史工作者”?

“因田野文史工作包含搜集口述歷史及野外考察,除了聽故事外,也要到廟宇或具有歷史價值的地方收集資料。考察後,就輪到文字的整理。每一篇稿完成後,也得將它公諸于世,方有價值。”

可是,當年投身田野調查工作的李永球,只是個名不經傳的小人物,他沒有顯赫的身份背景,沒有高學歷,他所寫的作品,記錄的是真實的歷史,卻未必都是大人物的故事。

李永球回憶說:“當年要出版記錄太平華人歷史的《移國》一書,已經很清楚找人資助是行不通的,最終一咬牙,把父母及自己的積蓄拿出,集資1萬5000令吉,在2003年4月出版了2000冊。”

他還記得,那時候他寫信給太平華團,希望獲得支持,可是反應卻令他失望極了。但這個令人敬佩的傻瓜還是毫不氣餒,堅持的為這個餵養他長大的城市付出,直到他遇上一個滿懷抱負的太平青年邱涌耀,為他拍攝一套紀錄片《峇峇球》,內容講述李永球為家鄉的努力與辛酸,此紀錄片面世後,李永球這個名字開始出現在主流媒體及文化界。

可敬的傻瓜

在6年的新聞線上,我面對過各種各樣的採訪工作,無論是人間慘劇、娛樂時事,或者旅遊消閒都難不倒我,可是這一次採訪的,是我最愛的故鄉太平,我竟然“近鄉情怯”了。

在採訪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好像重新認識這個故鄉,從前走過的路現在再走一遍,感覺已經截然不同,卻更添我對太平的愛戴。

這篇訪問,我只專訪了李永球一個人。認識李永球這個人,竟然是通過網絡世界,我是在一次回鄉出席了他的《海盜與王船》紀錄片放映會,才第一次見到他的本尊。

在太平算是“大紅人”的李永球總是短褲T恤拖鞋,走到哪里都有認識的人和他打招呼,我只和他聊了15分鐘,即已發現他認識我家族裡超過一半的人。

李永球說田野歷史工作者是一個很適當的介紹,他不是導游或地陪,但他總是帶著旅客、文人、學生等等走遍太平,去看荒山野嶺的墳墓、遊覽太平的人文遺產。

他唸書到唸到初中輟學,他聽不懂看不懂英文或馬來文,他說華語的時候摻雜了濃濃的福建音,更多的時候他會直接跟你講福建話。但是他的堅持,他為太平所付出的血汗,他所記錄的一切,都將流傳下來。

敬你,令人敬佩的傻瓜。

太平第一
1.第一個半島採錫礦活動(1844年);
2.第一個避暑勝地太平山(1844年);
3.第一座公共游泳池(1870年);
4.第一座回教堂(1870年);
5.第一間休閑屋(Rest House,1870年);
6.第一座武器庫(1870年);
7.第一間法庭(1874年);
8.第一個港口(1877年);
9.第一所英校(Central School Kamunting、1878年);
10.第一個警察部隊(1879年);
11.第一個政府辦事處(1879年);
12.第一個電報及郵政局(1880年);
13.第一座湖濱公園(太平湖、1880年);
14.第一間醫院(1880年);
15.第一間俱樂部(1880年);
16.第一個火車站(1881年);
17.第一間博物院(1883年);
18.第一座大巴剎(1884年);
19.第一所監獄(1885年);
20.第一個跑馬場(1886年);
21.第一間木製聖教堂(Old Saints church,1886年);
22.第一間女英校(Teacher Girl’s School,1889年);
23.第一個鐘樓(1890年);
24.第一個大草場(1890年);
25.第一份馬來報章(Seri Perak、1893年);
26.第一份英文報章(Perak Pioneer,1894年);
27.第一份淡米爾文報章(Perak Verthamani,1894年);
28.第一支軍隊(Malay States Guides);
29.第一間師訓學院(Maktab Perguruan Melayu,1898年);
30.第一座機場(德加機場,1930年);
31.第一座動物園。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yeah~~~
太平是最好的。。。